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,卻救下五只狗
本文2760字,讀完大約需要5分鐘
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,英法兩國縱火燒毀了圓明園。這是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最痛苦的一頁。戰爭前后,雖然中國也輸掉了戰爭,割斷了土地和賠款,但被切斷的香港已經恢復,而燃燒的圓明園卻永遠無法復蘇。
讓我們先仇恨一秒鐘。英法聯軍真是殘忍,可是,歷史教科書沒有告訴我們的是,這兩伙匪徒還做了一點有愛心的事,他們在圓明園內抓了五只獅子狗,把它們帶回英國。
工廳貴賓犬,又名北京犬、京巴犬,原產于中國。據說從秦朝開始就是宮犬,但這只是中國人吹噓的結果。京巴狗最早的記錄始于唐代。從歷史上看,這種狗是皇室的玩物,是皇室身份的象征。如果人民敢提,他們甚至會被判刑。
到了咸豐帝時也是這樣,因此這類狗雖然已經算是寵物犬,但卻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平民的狗。我們都知道魯迅很討厭這類狗,他在《論費爾潑賴應當緩行》一文中寫道:
三、論叭兒狗尤非打落水里,又從而打之不可
在南方,哈巴狗被稱為西部狗。不過,據說這是中國的特產。它經常在世界狗比賽中獲得一枚金牌。在英國百科全書的狗狗照片中,中國有幾只哈巴狗。這也是一種國光。但是狗和貓不是敵人嗎?雖然它是一只狗,但它也像一只貓。它是折衷的,公平的,和諧的和公平的。就像一只貓。就像一只貓。就像一只貓。它就像一只狗,但它就像一只貓。因此,他們受到有錢人、太監、妻子和年輕女子的愛戴,種子是無盡的。它的生意只靠漂亮的皮草養大,或者當中外婦女上街時,她們在脖子上系上一條細鏈子,跟著腳跟走。
魯迅的意思是這樣的,別的狗落水后要痛打,而這類京巴狗,哪怕沒有咬人,也沒有落水,見到也能夠打。因為它長得很中庸,但又奴性十足。到魯迅的時期,這類狗經過“出口轉內銷”,已經有點普及了,太太、小姐牽著遛的場面已經比較常見。
咸豐皇帝倉皇逃走。他一點也不在乎他的五條狗。一位留下的老婦人負責看守他們。當英法聯軍進駐時,這位老婦人自殺了。這五條狗瞬間面臨著成為流浪狗的命運。英法軍隊要把五只宮廷貴賓犬帶回英國,一定是一段艱難的旅程。其中一只黃色和白色的狗,活潑可愛,離開了中國皇宮,最后進入了英國皇宮:它被作為戰利品送給英國女王。
維多利亞女王十分喜歡它,稱其為滑稽犬。還給它娶了一個名字叫Looty,這個詞我沒查出來是什么意思。據說在那時的英國,是“戰利品”的意思,而有些中國人把它翻譯成“搶劫”。
這只狗,我們就叫它“搶搶”吧。
“搶搶”成為一只明星犬,媒體持續跟蹤它的生活。作為一只新移民,“搶搶”對新生活還不是很適應。因為其“東方習慣和外表”,被皇室內別的狗排擠,而不能不被從白金漢宮移往桑德林翰宮。可是,它依然受到寵愛,有畫家專門為它畫了肖像畫。
另外四個命運很好。約翰男爵有一對夫婦,叫“施洛夫”和“海蒂安”,把它們送給了他的妹妹惠靈頓公爵夫人(惠靈頓公爵亨利·韋爾斯利三世)。喬治·菲茨羅伊男爵又買了一對送給他的兩個侄女,里士滿公爵夫人和戈登公爵夫人。
這些狗的命運雖然改了國籍,成為中國狗中最早移民到英國的,可是其福利待遇卻保存了,依然生活在貴族家庭。相比于當時的大清,這一步移民實在是明智之舉,那個時候的英國,養寵物早就成了一種潮流。
16-17世紀,寵物在英國確立了自己的地位,成為中產階級家庭中的常見人物。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早在防止虐待兒童協會成立之前就成立了。社會學家麥克法蘭認為,寵物是英國的另一種兒童,英國的兒童也是奢侈品,被視為“高級寵物”。(現代世界的誕生,130頁)寵物給“孤獨人群”中的個體帶來了溫暖、清晰和簡單的關系。
在傳統社會,早婚、多育,家庭成員眾多,親屬之間在身體和情感上十分親密。可是在現代社會,親屬體系走向分裂和原子化,大家庭不斷分裂為小家庭,原本的情感滿足,只能在寵物中尋找。寵物的普及,不是愛心泛濫的結果,而是現代社會特有的孤獨所造成的。最早進入“現代”的英國人,對此的感受想必體會也最深。
晚清統治者似乎也感受到了西方人對狗的熱愛。慈禧太后曾將幾只獅子狗送給了幾個美國人。愛爾蘭的DR.Heuston在中國進行天花接種疫苗,為了感謝他,李鴻章也送給他一對獅子狗,起名叫“Chang”和“Lady Li”。
它們都是一對一發送的。也許獅子狗開始在海外繁殖。慈禧和李鴻章的態度很有趣。首先,他們同意獅子狗,作為皇宮的狗,有很高的地位。他們把它作為珍貴的禮物送給人們,這提醒我們,中國政府后來把大熊貓作為外交禮物到處送。
1900年與西方和談的
不同的是,在慈禧和李鴻章的時代,中國的外交更加糟糕,清朝隨時都有可能被外國人打敗。那些活潑的獅子狗真是背負著沉重的信任,希望中外友好。派出貴賓犬時,一方面他們還很傲慢,另一方面,他們可能有一種屈辱感。
英國人對狗的溫情脈脈,給我們奇特的感覺。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,他們用新式火炮猛攻增格林沁的部隊,殺傷嚴重。有隨行的拍照師,把尸體進行特殊的擺放,然后拍照,來表達他們的“戰爭美學”。在火燒圓明園的時候,聯軍的貪欲,讓領隊額爾金伯爵都感到不安。殺人和搶劫,然后轉身對那五只獅子狗說:哇,好乖啊——這是不是有點詭異?
現在我們知道,燒舊頤和園是對清朝的報復。英法聯軍迫使清政府修改條約,并將條約打給北京。清政府提出接受條件,并就此進行討論。但最終,他們逮捕了外交官和隨行記者,將他們關進監獄,折磨致死。巴沙利大使獲救后也奄奄一息。隨行的一名記者被折磨致死。這讓英國非常憤怒,發誓要復仇,要讓清朝皇帝(注,不是人民)付出代價。皇帝逃跑時,毀了他的花園。
其實,那個時期,中國人對中國人,要比外國人對中國人殘忍得多。在南方,湘軍正在與太平軍展開激戰,曾國藩攻入安慶,進行了屠城。以后不久,李鴻章在上海和洋人合作,組建了一個洋槍隊。這支隊伍最初由美國人華爾率領,紀律性很差,后來經過運作,由英國軍官戈登率領,成為“常勝軍”。
太平軍衛戍將領進攻蘇州時提出投降。高登非常高興地要求李鴻章保證不殺這些駐軍將領。李鴻章同意了,但最后他后悔了,殺了很多人。戈登對殺戮非常憤怒。他拿起槍去找李鴻章。多虧李鴻章躲起來了。后來,李鴻章又做了這件事,說服戈登繼續他的工作,并請皇帝賞賜戈登。
戈登也被稱為“中國的戈登”
李鴻章給戈登很多錢,可是他拒絕了,不過對黃馬褂之類的名譽稱呼,戈登卻能欣然接受。在戈登這些洋人看來,即使是曾國藩和李鴻章這樣的精英人物,其殘忍真是令人發指。而在李鴻章看來,戈登雖然治軍、打仗有一套,可是頭腦太簡單了,簡直能夠玩他與鼓掌當中。
從狗和人的角度來看,英國當時已經進入了現代文明。他們強調要守信(所以英國人的價值觀收縮得最厲害),不殺戰俘,甚至不養寵物。當時,清朝的精英們不知道如何從現代文明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。作為皇室地位的象征,獅子狗很容易向外國人許諾,但往往會食言。至于善待俘虜,沒辦法談。勝利(目標)比生命更重要。這種想法在中國將持續多年。
即使到了魯迅那個時期,有關寵物的觀念,在知識精英中也還沒有普及。魯迅對哈巴狗的諷刺,也是把它人格化,寵物狗的搖尾乞憐在他看來無疑是一種奴性,而他又最討厭中國人身上的奴性。魯迅不是很懂女人,也不是很懂寵物,這說明他雖然是現代中國啟蒙的一面旗幟,卻依然不夠現代。